贷款
2019-09-09 点击:38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2014年12月扩展,面积120.72平方公里,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七个区域。
作为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科技创新成果突出、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挂牌成立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5.9万家,超过挂牌前20多年的总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全市1/5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上海1/4的生产总值、1/4的税收收入,集聚了上海45%左右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累计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彰显了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加快助推贸易自由
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上海自贸区加速推动贸易自由,不断释放政策红利。
2019年年初,上海自贸区优化营商环境2.0版深化改革全面启动,提出了88项改革举措和建议,其中地方事权改革举措46项,向国家争取先行先试9项,修法修规建议33项。
2019年4月,根据督查情况,上海自贸区又提出20项地方事权进一步改革举措。截至目前,66项地方事权改革事项已全部落地,共出台了34个专项政策。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经过5次修订,共缩减逾八成,由最早2013版的190条缩减到2019版的37条。进境物品在自贸区保税区域仓储可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仓储无时间限制并可进行商业性简单加工。
此外,上海自贸区对标国际实施“单一窗口”管理制度,实现了与国家“单一窗口”标准版全面融合对接。口岸货物申报和船舶申报100%通过“单一窗口”办理,服务企业数超过27万家。企业申报数据项在船舶申报环节缩减65%,在货物申报环节缩减24%,累计为企业节省成本超过20亿元。
创新金融制度平台
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已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创新成果。确立了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为了更好地服务机构、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原“一行三会”等国家监管部门发布了“金改51条”和“金改40条”,陆续出台了自由贸易账户、跨境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等一系列实施细则和金融制度安排。
上海自贸区还搭建了支持金融创新、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比如,上海成立了上海自贸区金融工作协调推进小组,建立了上海金融综合监管联席会议机制,积极开展金融综合监管试点,搭建了新型金融业态监测分析平台,加强监管联动,合力防范金融风险,努力探索功能监管模式。
事实上,除了金融制度开放,上海自贸区还有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使上海成为全国金融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当前,境外机构在黄金国际板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上海金”的国际定价话语权不断增强。原油期货上市交易以来,市场运行整体平稳,市场参与者稳步增加,日均成交量已跃居全球第三。
推动科技创新区域联动
作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承载区,上海自贸区肩负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推动各类创新资源集聚,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对此各片区加快产业对接,深化战略合作,不断拓宽区域联动范围。
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不断完善自贸试验区改革与上海重大改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联动机制,促进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比如加强与张江、临港等科创中心建设载体的联动等。
张江高科技片区是上海贯彻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核心基地。这里将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度联动。
依托“双自联动”优势,张江通过吸引全球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加强国际创新创业合作,探索创新创业机制创新,引导各类机构参与双创环境建设等举措,不断提升张江创业孵化能级。
2018年浦东新区宣布推进张江—临港“双区联动”。张江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临港作为主体承载区,共同肩负着浦东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使命。
双区联动最重要的是解决张江在创新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张江的创新型成果需要产业化,临港有相对充足的物理空间,能解决产业孵化转化的问题。为此双区共同打造了一条南北的科创走廊,除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要带动整个区域转型升级。
目前,“南北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已形成7个产业项目的联动意向,覆盖汽车、航天、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