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
2019-09-09 点击:38
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4年签署的一项国际协定,根据该协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会(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制定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规定会员国应坚持(在可能的范围内)固定汇率,并对暂时受到压力的货币提供资金援助。该原则还规定,只有在国际收支出现“基本不平衡”时,才能采用货币贬值的办法。
70年代至今,许多新兴发展中国家先后放弃了过分僵硬的固定汇率制度。进入90年代中期,其中大部分国家开始采用相对灵活的汇率制度。一般来说,经济越开放,采用的制度越灵活,汇率制度转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越少。尽管如此,亚洲金融危机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它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它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
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引发人们对国际汇率制度有了新的认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一改其极力推进开放的一贯态度,认为无论是浮动汇率制还是固定汇率制,均有利弊,新兴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经济的现实状况,选择合理的汇率制度。
据IMF的《世界经济展望》分析,70年代至今,出现了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换的潮流,许多新兴发展中国家先后放弃了过分僵硬的固定汇率制度,转而采纳各种各样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诸如盯住汇率制及货币局制度。因为有管理的汇率制度相对于完全浮动汇率制度,既能保证政府的监控,又能起到促进货币升值和降低通货膨胀的作用。据统计,1975年,大约90%的发展中国家采用固定汇率制;进入90年代中期,其中大部分国家开始采用相对灵活的汇率制度。而且,一般来说,经济越开放,采用的制度越灵活,汇率制度转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越少。尽管如此,亚洲金融危机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它们不断强调:现在还不能根据两种制度的宏观经济表现区分其优劣,汇率制度的安排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各国采用的汇率制度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而且它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它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
1997年前,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大多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然而由于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1997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市场力量强迫各国放弃盯住汇率制,改采浮动汇率制,客观上,缓解了各国的国际收支压力。1997年,泰国及马亚西亚的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香港召开年会,会议的一个中心议题就是“汇率制度的合理选择”,与会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时泰国受资金外逃的冲击,已无力维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被迫于1997年7月2日,宣布泰铢实行浮动。IMF以此为契机,倡导各国放松汇率管制。在IMF看来,如果泰国于1996年接受他们的建议,放松汇率管制,泰国政府也许能够较好地处理由于大量短期资本涌入造成的经济不稳定,从而遏制危机的爆发。当时IMF政策发展研究部经理杰克·波曼说,“进入90年代,美元持续走强,东南亚各国仍一直采用僵化的盯住汇率制,人为地抑制了汇率对经济的调节功能,使国内投资者不必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诱发大量外资涌入,造成国内资金配置的严重失衡,对此,IMF曾一再提出警告。”
亚洲金融危机及对其成因的探讨促使许多新兴发展中国家倾向于放弃固定汇率制。尽管IMF总裁曾一再强调不要将浮动汇率制视为治疗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许多国家仍放弃了固定汇率制,甚至东欧的一些国家也表示将重新研究其货币和汇率政策。但究竟选择何种汇率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促进经济发展?这仍然是全经济学家和各国政府感到困惑的问题。值得指出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无论在理论界上,还是在实践领域上,均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优势。经济发展的现实决定着人们的选择,各国各地区只有面对现实,不断探索协调合作,才能成功地建立起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汇率体制。
免责声明:本文信息均来自市场公开消息,大道论市对这些内容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